辽宁登海种业微信号

辽宁登海种业有限公司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19号
   沈阳天地中汇大厦A座2505室

电话:024-31354028
传真:024-86204658

公司邮箱:lndhzy@163.com

公司加工检验中心

地址:沈阳光谷联合科技城B16-102号
   沈北新区四环与七星大街交汇处北400米

 

辽宁登海种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沈阳 辽ICP备17021263号

新闻中心

>
>
>
李登海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37年97代的奋斗情况汇报

新闻搜索

搜索

李登海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37年97代的奋斗情况汇报

分类:
公司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2/23
【摘要】:
李登海典型事迹介绍材料(三)  李登海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37年97代的奋斗情况汇报 李登海与新中国同步成长,从小在农村种过祖辈传下来的,农家世世代代种植的农家品种,如黄县二马牙、小粒红。60年代初,亲眼看到刚刚推广的新双1号、烟双545等双交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的表现情况和产量大大高于农家品种的现实情况,给李登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我国杂交玉米的不断发展,他亲自种植了双交种、三交种和单交种,
李登海典型事迹
介 绍 材 料(三)
 
 
李登海选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
37年97代的奋斗情况汇报
 
李登海与新中国同步成长,从小在农村种过祖辈传下来的,农家世世代代种植的农家品种,如黄县二马牙、小粒红。60年代初,亲眼看到刚刚推广的新双1号、烟双545等双交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的表现情况和产量大大高于农家品种的现实情况,给李登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我国杂交玉米的不断发展,他亲自种植了双交种、三交种和单交种,并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试种,对杂交玉米有浓厚的兴趣。
 
一、 立志育种,为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服务
1972年,李登海立志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始了玉米高产攻关的长征。他选用烟三10号[南55×海7/Oh43 ]培创玉米高产田,第一次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玉米单产过了千斤,农民开天辟地第一次看到了玉米高产的潜力,赞不绝口。李登海也喜在心里,他想玉米要想高产,种老祖宗留下的农家品种没有杂种优势,用这类品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干脆没门。必须用杂交种,而且国外的材料介绍也是用杂交种,只有有了高产的杂交种才能创高产,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杂交种是内因,地力和科学管理条件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没有高产的品种怎么能进行高产攻关呢?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是要有高产的玉米杂交种。
李登海认识到这一点后,下决心立志育种,从1973年开始正式搞育种。
要选育一个好的杂交种,必须有优良的配合力高的自交系,而要选一个自交系,一般需要7-8代的自交选育纯合的过程。1973年,李登海根据学习到的部分知识,开始进行自交系的选育工作。首先以杂交种为基本材料进行二环系选育,还通过同位素钴60的处理来进行诱变选择。
 
二、为搞玉米育种和玉米高产栽培,为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李登海发奋读书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李登海深深知道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要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选育高产品种没有理论知识不行,所以李登海拼命的向育种单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1973年冬,李登海得知莱阳农校(莱阳农学院前身),每年招收一批社来社去的学生到莱阳农校学习培训一年。李登海找到西由公社秦锡鼎书记要求去莱阳农校学习,党委书记同意后又经村支部同意,于1974年2月到1975年2月在莱阳农校学习一年,特别幸运的是遇到了全国著名的教玉米遗传育种的刘恩训教授,他是我国留美学者中国农大和中国农科院搞玉米遗传育种的权威教授专家李竞雄先生的研究生,还遇到了参入编写中国玉米栽培学并教授玉米栽培的刘少棣教授,还有教土壤肥料,植物和植物生理、病虫防治等全国有名的教授老师,一年拼命似的学习,十二门功课不但课堂学习还跟老师实习,并按照老师的建议学习《细胞遗传学》等著作,莱农的学习使李登海长进了很多的知识。这是他立志进行科技创新,科学报国,投身于玉米科研事业进行玉米科研工作走向成功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莱阳农校的学习,知识的长进,对一个立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年轻一代来说,真是如虎添翼。
后来刘恩训教授对作出成绩的李登海风趣的说:“我对你说‘你的老师不如我的老师’,我对我的老师李竞雄先生说‘你的学生不如我的学生’”。
 
三、在杂交玉米育种上不断创新,在确立以紧凑型玉米育种为主要育种方向的基础上再攀高峰
李登海从1973年开始搞育种,1974年春刘恩训教授给了李登海20多粒国外杂交种,李登海视为珍宝,在五月一日放假时带回家乡种在农科队的试验田里,作为基本材料分离选育自交系。
1978年,李登海利用老师教的用早代测交的方法测出了高产品种组合,并组配出了两个新品种组合,一个是107×525,一个是4021x330。当时在试验田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后来定名为掖单1号的(4021x330),表现比当地推广的丹玉6号增产41.3%,这二个品种都是半紧凑型品种。
看到这个成果李登海高兴极了,他想:如果中国农民都能种上这个品种,那就能为国家增产多少粮食、为农民增加多少收益啊!他越想越高兴,一定要让这个成果早日变为现实,早日为农业和农民的增收做贡献!他想到了在莱阳农校上学时老师说冬天可以到海南岛育种,就马上骑自行车到公社,公社书记在县里开会,我又骑自行车跑五十里路赶到县城找公社书记汇报,要求去海南岛。在农业局考察后,经县委书记批准,李登海于1978年10月29日带队到海南岛进行育种。
1979年,高产田一炮打响震动全国的掖单2号,掖单3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选育出世。通过对高产攻关的实践,李登海充分认识到只有紧凑型才能育出高产品种,因此从1980年开始,李登海将育种的方向全部用在搞紧凑型玉米育种上,在全国率先进行有目地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紧凑型杂交玉米的育种,探索具有高产能力的优良杂交种的选育。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从1978年开始去海南岛育种,一年内的选育工作开始了在山东一代,在海南一代,一年进行两代育种。1990年后,提速为一年三代,对早熟材料提速为一年四代。山东有温室加代,海南育种由原来的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下旬改为8月中旬到第二年6月上旬,海南育种时间由原来的5个月延长到现在的将近10个月。
李登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育种历程:
1973年-1978年 选育出半紧凑型高产组合掖107 X 525、掖4021 X 330(掖单1号)
1979年-1983年 选育出紧凑型掖单2号、掖单3号
1984年-1988年 选育出抗倒伏的紧凑型中大穗品种掖单6号、掖单7号,9号、10号、11号。
1988年-2004年 选育出中矮杆、紧凑大穗型具有亩产吨粮能力的掖单12号、13号,掖单22号、掖单23号等。
2005年-至今  选育出具有亩产11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登海662等。
 
四、李登海在玉米育种上坚持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脚踏实地,创造条件,37年的奋斗97代的劳作,从农民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紧凑型玉米育种专家,走过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艰难历程,付出了超人的代价,取得了辉煌成果。
(一)为了搞科研李登海坚持“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
1、没有温室,自己建:李登海是个农民,想要搞育种,没有国家科研单位那个条件,没法比。要搞选育玉米新品种谈何容易。开始只能挖建土温室,慢慢发展起来才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温室设施。
2、没有科研基地,自己建:在山东,在海南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干、要革命。创业初期,完全靠自己带领职工白黑苦干,建设海南育种基地和山东试验农场。现在在海南投资有4处较大规模的育种基地。
3、没有助手,自己培养:将农村下学的青年招进来进行培养,白天在地里教,晚上给他们上课培训。有一段时间,李登海的10个助手中有5个是光棍,5个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
4、没经费,自己挣:创办民营产业化单位,对这些农村青年助手来说,一边教他们,一边还得挣钱给他们发工资,真不容易。
(二)三十年海南育种,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磨练了意志,育出了品种,今非昔比,感觉真是从奴隶到将军。
(三)生命有限,科研第一,一年当作三年用,加速创新,奋斗不止。
李登海非常重视科研,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加强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在全国建设了32个育种试验站;
加强科研经费投入,每年都优先满足科研经费;
加强科研人员培养,组织职工培训和培养后备力量。
李登海在育种科研上的梦想是,选育更多更好更漂亮的超级玉米新品种,种满全国各地。
 
五、为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创新,在选育紧凑型超级玉米育种上再创辉煌
李登海认为,超级玉米现在已进入育种的初级阶段,它将经历一个发展阶段和高端阶段。超级玉米重点突破是它的高产能力,增产能力和涉及稳产高产的抗倒伏能力,在抗病、品质类型需求方面,我们还需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地方病害情况继续加以完善。目前,我们育出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具有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具有超过目前对照品种在不同产量水平的增产能力;具有在玉米生长后期能抗拒8-9级以上风力的抗倒伏能力。李登海表示将继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选育出更多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为国家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玉米育种和栽培的科技进步,做出新贡献。